01
2023年3月30日,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在《柳叶刀》子刊"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"上发表了一篇题为" Projections of future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up to 2035:a modelling study "的研究论文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研究发现,中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将会进一步增长,从2019年的77.7岁稳步上升,预计到2030年,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,到2035年,预期寿命将达到81.3岁,女性平均为85.1岁,男性为78.1岁。
02
看了下原文之后,发现这个新闻很好地回避了研究中提到的两个问题:
1.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,其中寿命是最直观的体现;
2. 养老问题。
光看平均值,到2035年,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将增长到81.3岁(2019年为77.7岁);其中女性预期寿命将达到85.1岁,男性为78.1岁[1]。
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吓人。到2035年,预期寿命最高的是北京女性,将超过90岁;男性最高的是上海,将超过83岁。但在青海,西藏和新疆等地,人均预期寿命女性为77-78岁,男性为72-73岁。也就是中国不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差距在2035年将超过10岁,看来wealthy together还是挺难的。
如果只看以上这个差距,主要反应的是沿海一线城市和西北几个地区的差异,大多人并不会有多少感受。但我们再看下另外一张图,这两幅图越是在右上角,就证明现在人均预期寿命长且未来增加的也多;反之,在左下角则证明,现在预期寿命短且未来增加得也少。
可以看到,广东,北京,上海,浙江,江苏和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,不仅现在预期寿命高,而且之后的增长也大。从2019年到2035年,人均预期寿命增加是3.6岁,但看上面的图,有大约2/3的省份都达不到这个增幅。换句话说,很多人都被平均了。
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美国各州的人均预期寿命,结果如下(2019年)[2]:
疫情之前,美国各州之间的人均预期寿命最大差距为6.5岁(中国是超过10岁)。考虑到美国是发达国家,各州的发展基本稳定,所以各州在未来的预期寿命差距并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03
除了地区之间的差异,还有就是养老问题,下图是各省份到2035年不同年龄段对预期寿命增加的贡献。
可以看到,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主要靠的是65岁以上人群寿命进一步提升,这点在沿海发达地区尤为明显。后果有两点:
1. 社保压力进一步增加;
2. 中西部老人的养老问题会很大。
根据2021年七普数据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.64亿人,占比18.7%,距深度老龄化一步之遥。而随着60年代婴儿潮的一代人逐渐退休,中国未来“老”的速度越来越快,预计到2030年,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会接近4亿,每年净增加的60岁以上人群超过1000万。
本来老年人的数量就在急速增加,现在人均寿命一拉长,养老问题就更大了。而且,中国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,这里老人也多,寿命更长,催生的养老产业也会越发达。意味着,发达地区老人基本能“老有所养”。
而对于那些中西部老人,尤其是没有养老金的老人,只剩下“养儿防老”一条路。但今天年轻人的压力大家都能看到,尤其是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孩子,掏空六个钱包都不一定供得起一套房的首付。
当年轻人自己的生活都自顾不暇,老人恐怕就更难顾得上了。
参考
^https://www.thelancet.com/action/showPdf?pii=S2468-2667%2822%2900338-3
^https://www.cdc.gov/nchs/pressroom/sosmap/life_expectancy/life_expectancy.htm